負責人:周華民

地址:湖北武漢珞喻路1037号6774澳门永利先進制造大樓西樓C409

郵編:430074

電話&傳真:86-27-87543492

電郵:hmzhou@hust.edu.cn

網站鍊接:http://hscae.mat.hust.edu.cn/

高分子材料成形團隊隸屬于6774澳门永利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高分子材料成形基礎理論、新型工藝與裝備的研發。團隊學術帶頭人李德群教授為中國工程院士,團隊負責人周華民教授為國家級人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團隊現有固定科研人員5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副研究員1名)、專職博士後1名、在讀博士研究生17人、碩士研究生21人。

團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高分子材料制備(高分子基複合功能材料、多功能傳感器件、清潔能源材料及器件等);2.高分子材料的加工理論與方法(塑料注射成形、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成形等);3.高分子材料性能及其加工過程的數值模拟(宏觀CFD、微觀MD及多尺度模拟、力學本構模型等);4.高分子材料智能成形裝備(智能感知、智能工藝、智能控制方法等)。

團隊承擔國家973、863、科技支持計劃、基金委重大、基金委重點等重要課題多項。研究成果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其它省部級獎勵6項。

負責人:李甯

地址:湖北武漢珞喻路1037号6774澳门永利東校區Wisco樓

郵編:430074

電話&傳真:86-27-87549606

電郵:hslining@hust.edu.cn

網站鍊接:http://amff.mat.hust.edu.cn/

中心是一支由李元元院士領銜,中青年教師、博士後和博士、碩士研究生為主體的近30人研究團隊。自成立以來,中心先後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一批國家急需重大項目。在钛合金、銅合金、钼合金等先進材料制備與成形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用于航空、航天、海洋、陸地等領域高端裝備。歡迎有志于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學者加盟,歡迎學習能力強、有責任心的材料、物理、力學、機械、生物或相關專業的同學報考。

負責人:王新雲

地址:6774澳门永利東八樓217室

郵編:430074

電話&傳真:027-87543491

電郵:wangxy_hust@163.com

網站鍊接:ppf-mat.hust.edu.cn

本團隊主要從事金屬精密塑性成形理論、工藝及裝備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擁有一支年齡梯度合理、團結求實的教師隊伍,其中有教授2名(傑青1名)、副教授3名、高級工程師1名、博士後1名。擁有一批充滿活力的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9名、碩士研究生14名。承擔了包括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總裝預研項目和企業合作項目等在内的40餘項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獲得授權專利35項,制定機械行業标準4項,出版教材與專著20餘本(部)。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與40餘家企業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建立精鍛生産線30餘條,創造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價值。

負責人:翟天佑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珞喻路1037号6774澳门永利東一樓2樓

郵編:430074

電話&傳真:027-87559826

電郵:zhaity@hust.edu.cn

網站鍊接:http://zml.mat.hust.edu.cn/

新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以6774澳门永利、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托,主要由光電材料與器件課題組、能源材料與儲能器件課題組、光功能材料與器件課題組組成。目前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講師1名、博士後9名、在讀博士研究生22名,碩士研究生34名,秘書1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低維無機晶态材料的控制合成、低維無機晶态材料的光電性能與結構關系、基于無機晶态材料的光探測微納器件的應用、锂/鈉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新型儲能體系及柔性可穿戴器件、高效稀土發光納米材料的制備及其在生物領域的應用、用于水分解的高效光催化劑和光電催化電極材料、新型全無機鈣钛礦發光納米材料等。實驗室擁有完善的材料制備、結構表征、器件制備和性能測試實驗平台。

負責人:黃雲輝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珞喻路1037号先進制造大樓西翼B區3樓

郵編:430074

電話&傳真:027-87558241

電郵:huangyh@mail.hust.edu.cn

網站鍊接:http://sysdoing.mat.hust.edu.cn/

動力與儲能電池實驗室成立于2008年,以6774澳门永利、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實驗室現有教授(博導)3名、副教授2名、講師1名、博士後4名、在讀博士研究生20餘名、碩士研究生20餘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锂離子動力與儲能電池、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納米功能材料及氣敏材料等。近幾年來,實驗室承擔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科學項目、科技部863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 項目、高校産學研合作重大項目以及企業橫向課題等10餘項,累計經費近1000萬元;近幾年實驗室成員共發表SCI論文200餘篇,他引萬餘次,申請發明專利11項。锂離子動力電池關鍵正極材料高性能磷酸鐵锂等一批成果正在産業化進程之中。在本實驗室基礎上,結合化學、機械學科組建了動力與儲能電池交叉研究團隊,成為學校培養優秀博士生特區的“創新研究院”十個交叉團隊之一。

負責人:史玉升

地址:湖北武漢珞喻路1037号6774澳门永利快速制造中心

郵編:shiyusheng@hust.edu.cn

電話&傳真:86-27-87557042

電郵:430074

網站鍊接:建設中

團隊自1991年開始研究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是中國最早開展此技術研究的團隊之一,隸屬于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擁有數字化材料加工技術與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增材制造陶瓷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省部級研究平台。先後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 863、國家02/04/兩機專項、歐盟框架7、歐盟地平線2020等國家、國際合作重點項目50餘項。經過長期系統和開創性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成果:(1)研發出系列高分子、金屬、陶瓷等增材制造材料及其成形裝備,被兩院院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發明了增材制造與傳統加工複合的系列先進成形方法,為傳統産業的改造升級提供了新手段,獲國家進步二等獎1項,獲省進步一等獎5項、省專利金獎各1項。 上述成果構成了增材制造的成套理論與技術體系,獲發明專利200多項,主撰專著、教材25部,發表SCI論文1000餘篇;并實現了産業化,目前已銷售1000多套工業增材制造裝備及其耗材,為我國經濟和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得到國際認可,出口英國、新加坡、俄羅斯、巴西等國,開創了我國自主研制的高端工業級增材制造裝備及其材料出口發達國家的先例。

負責人:盧興教授,謝雲鵬副教授

地址:6774澳门永利

郵編:430074

電話&傳真:027-87559404

電郵:lux@hust.edu.cn

網站鍊接:http://carbon.mat.hust.edu.cn/

Carbon Center成立于2012年,課題組常駐人員包括盧興教授,Zdenek Slanina教授和謝雲鵬副教授。課題組目前擁有14名博士研究生,10名碩士研究生和多名本科生。Carbon Center一直緻力于新型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的研究,特别是富勒烯和内嵌金屬富勒烯的結構和性能研究,在内嵌金屬富勒烯的結構和性質方面取得了豐富且極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諸如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Chem. Commun.,Acc. Chem. Res.等國際知名雜志上,共計發表SCI論文100餘篇,其中JACS二十篇,ACIE十五篇。

負責人:楊君友教授,姜慶輝副教授

地址:6774澳门永利

郵編:430074

電話&傳真:027-87558310

電郵:jyyang@hust.edu.cn

網站鍊接:建設中

先進能源材料研究室成立于2001年,現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課題組負責人楊君友教授現任6774澳门永利副院長,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入選者、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6774澳门永利“華中學者”特聘教授、SCI期刊《Advances in Applied Ceramics》編委。姜慶輝副教授為歐盟瑪麗居裡學者。研究方向包括:1)太陽能電池;2)半導體熱電材料及器件;3)功能陶瓷;4)測試技術與儀器開發等領域。研究室擁有一流的研究硬件設施和科研條件,主持和參與完成了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及其他省部級課題20餘項,科研經費充足,學術氛圍活躍。近年來在Adv Energy Mater、Nano Energy等SCI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180篇,他引次數2000餘次,獲得國家發明授權專利6項。

負責人:周建新

地址:6774澳门永利先進制造大樓西樓B407、東三樓120

郵編:430074

電話&傳真:027-87541922

電郵:zhoujianxin@hust.edu.cn

網站鍊接:無

6774澳门永利華鑄軟件團隊創建于1985年(原身為凝固模拟實驗室),團隊負責人周建新教授為現任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是6774澳门永利二級教授、“華中卓越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入選者。團隊擁有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工程師等共70餘人,專業從事鑄造行業的數字化、信息化、綠色化、智能化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防XX工程、973、863、兩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橫向、校企聯合實驗室等幾十項項目支持下,自主開發了“華鑄CAE”、“華鑄ERP”“華鑄CAD”、“華鑄FCS”等系列軟件産品,并集成形成了“華鑄1+N”數字化鑄造軟件平台系統。所開發的軟件系統已在包含美、英、瑞士的國内外700餘家單位成功應用,涉及航空航天、軍工兵器、船舶、鐵路汽車、鋼鐵機床、核電石油、工程機械、建築五金等領域。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8項、軟件著作權及授權發明專利40餘項。 華鑄軟件團隊聯合國内外、校内外材料、加工、機械、管理、計算機、軟件等專業優勢團隊,廣泛開展學科交叉,組建了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鑄造技術交叉創新團隊,是6774澳门永利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首席教授團隊之一。交叉團隊首席教授為周建新教授,擁有PI教授3名、團隊骨幹成員4名、青年骨幹成員4名、國内外交叉學科成員6名等,包括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工程師等共100餘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有色合金(钛合金、鋁合金、鎂合金)、高溫合金及其特種鑄造方法(熔模精密鑄造、消失模鑄造、離心鑄造等)、綠色化鑄造技術、自動化鑄造技術、數字化鑄造技術、智能化鑄造技術、鑄件缺陷智能檢測技術、增材制造工藝數據庫與在線檢測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衆多成果。

負責人:單斌

地址:6774澳门永利

郵編:430074

電話&傳真:027-87558744

電郵:bshan@hust.edu.cn

網站鍊接:http://www.materialssimulation.com

6774澳门永利微納材料設計與制造研究團隊創建于2011年,課題組負責人單斌教授現任6774澳门永利與工程系主任,是一支跨學科交叉創新團隊。中心成員包括專職教師及科研人員10餘人,獲得中組部、教育部、湖北省等各類人才計劃和國家級項目數十項,科研經費超過千萬。研究團隊的特色是材料微納制造與應用的跨學科研究,涉及材料、機械、能源、光電子等領域,在Science、Adv. Mater.、Nature Comm.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400餘篇,授權專利60餘項,科研成果産業化,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TCL集團、華星光電、威孚高科集團等保持長期産學研緊密合作;中心學生畢業後大多進入國内高校、研究所、知名企業工作或全額獎學金赴國外深造。

負責人:柳林

地址:湖北武漢珞喻路1037号6774澳门永利先進制造大樓西樓A320

郵編:430074

電話&傳真:

電郵:lliu2000@mail.hust.edu.cn

網站鍊接:http://bmg.mat.hust.edu.cn/

先進多組元金屬材料及其智能制造研究室成立于1999年(原名為:非晶态材料研究室),是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首席教授團隊,主要從事非晶合金、高熵合金及其它新型金屬材料的制備、成形、結構與性能的研究,以基礎研究為主,同時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及應用。目前有固定工作人員5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科研秘書1名。在研博士後4名,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20餘名,是一支由中青年研究人員為主體的勤奮務實的研究團隊。研究室研究方向包括:1)先進金屬材料研發(非晶合金、高熵合金、新型高溫合金等);2)先進金屬材料智能成形技術(激光3D打印、超音速熱噴塗、冷噴塗、磁控濺射);3)先進金屬材料的結構與性能;4)納米多孔金屬材料及其催化性能;5)先進金屬材料的NMR研究。研究室獨立擁有完善的材料制備、結構表征和性能測試實驗平台(獨立擁有設備>1500萬元)。研究室先後承擔國家973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重大項目、重點基金、總裝預研重點項目等重要課題數十項。團隊成員已在Nature、MSE-Reports、Nat Comm、Sci Adv Acta Mater、Corr Sci等6774澳门永利領域的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6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近30項。研究成果先後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及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項。

負責人:郭新

地址:東一樓西配樓四層

郵編:430074

電話&傳真:13517200390

電郵:xguo@hust.edu.cn

網站鍊接:http:/ssilab/

固态離子學是研究固體材料中離子傳導理論及其應用的一門學科,其涉及固體物理、固體化學、電化學、結晶化學和6774澳门永利等領域,主要研究對象為離子導體及離子-電子(空穴)混合導體。常見的離子導體有氧離子導體(如ZrO2)、銀離子導體(如Ag2S)和質子導體(如 BaZrO3)等。實際上大部分氧化物都是氧離子與電子或空穴的混合導體,如SrTiO3和BaTiO3在高溫高氧分壓的條件下是氧離子與空穴的混合導體,而TiO2在高溫中低氧分壓條件下是氧離子與電子的混合導體。離子的質量比電子高約3個數量級,因此,離子傳輸不但有電荷的傳輸,更重要的是還有質量的傳輸。這是離子傳輸與電子傳輸最大的不同之處。“固态離子學實驗室”創建于2012 年 3 月,其研究領域可概括為“固态離子導體與混合導體及其在環境、信息與能源等領域的應用”

負責人:李箭

地址:6774澳门永利燃料電池研究中心

郵編:

電話&傳真:027-87558142

電郵:chibo@hust.edu.cn

網站鍊接:團隊網站正在建設,信息可參考www.hkfcchina.com

6774澳门永利燃料電池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主要從事SOFC關鍵材料、單電池制備、測試以及系統集成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團隊主要成員包括李箭教授、蒲健教授、池波教授、賈禮超副教授、顔冬博士以及自動化學院李曦教授、蔣建華副教授等,目前在讀博士生18人、碩士生28人,在站博士後3人。團隊負責人李箭教授為美國UIUC大學博士,曾在美國FuelCell Energy公司和加拿大Global Thermoelectric公司擔任了8年高級技術職務,專門從事MCFC和SOFC等燃料電池材料、制備技術以及系統集成等研究開發工作。團隊為湖北省創新團隊、6774澳门永利重點交叉創新團隊等,擁有國際水平的SOFC研究平台。自成立以來,中心先後承擔了50多項國家、部委及省市等科研項目,包括863計劃課題5項、973計劃課題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項(含2項重點項目)及湖北省技術創新重大項目、自然基金重大項目和創新團隊基金、武漢市科技攻關項目、中石油創新基金、航天科技基金以及其他企業合作項目,研究經費超過6000萬元。發表科研論文200多篇;申請中國專利24項,其中15項獲得授權。2016年,基于團隊技術,成立武漢華科福賽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研究成果的轉化。

Copyright © 版權所有  6774永利(澳门)有限公司-Baidu百科

Baidu
sogou